曾梵志
最後的晚餐, 2001
說明:曾梵志的《最後的晚餐》創作于二〇〇一年,原畫中的耶穌及十二個門徒,被換上戴上面具、吃著西瓜及系紅領巾的少先隊成員。藝術家邀請了一班青年爲其模特兒,爲每一個姿勢都單獨地拍攝照片,以便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,爲其佩戴上紅領巾及肩章,而作品後方有著狂草筆觸的書法,取材自中國教室中常見的名人毛筆畫法。這種把宗教場所轉變爲教室,使作品的空間産生游戲感,充滿荒誕性。《最後的晚餐》是對經濟日益發達的中國的一種隱喻,紅領巾是代表了共産主義的理想,是「集體主義」的象徵,而原作中的猶大,則由一個戴著金黃色的西式領帶的人物飾演。對于曾梵志而言,這代表著對新時代離弃共産主義理想,他曾表示︰「金色領巾代表金錢,代表西方資本主義。中國是一九八〇年年代中後期才開始打領帶的。」打領帶無疑是一個中國社會變革的信號,這對應著九十年代,中國正處于激烈的變革當中,企業面臨著從「集體主義大鍋飯」模式轉化爲「個人創業」模式,有特長的人開始脫穎而出,憑籍「手藝」先獲得了富裕,與他人拉開了生活差距,脫離了所謂的集體生活。對于藝術家而言,某些離開了集體生活的人,打亂了社會的既定方向,他借用了耶穌的形象,來借喻中國的領導人,他意識到這種「背叛」會爲自己帶來顛覆,幷預言著︰「我們中間有一個人走上資産階級的道路。」而這個人,正是系著金色領帶的門徒。臺上刺眼的紅色西瓜除了代表了中國,亦是延續曾梵志在〈肉〉及〈面具〉系列中,意指暴力及欲望的象徵。而根據作品創作草圖,藝術家本來把背景定在人民大會堂的大堂中,天花有著代表中國共産黨的徽號,而人物背後,則有著數面大紅旗,藝術家最後選擇以教室的場景來代之,體現了他選擇從更深層次來發掘當中的時代意義。《最後的晚餐》以恢宏的氣勢,捕捉了中國社會在九十年代經濟轉變時期的面貌改變,紀錄了中國社會如何面對資本主義的降臨。是當代中國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張作品。
藝術家:
曾梵志 (中國, 1964)
標題:
最後的晚餐, 2001
材質:
版畫, 藝術家校樣